脑梗塞是一种致残率非常高的病症。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推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致脑梗死。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简单的理解,就是血栓引起了脑梗塞。治疗、预防脑梗塞,基本等同于血液抗凝、清除血栓。

天然水蛭素,抗凝、抗血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清除静脉淤血、改善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改善肾功能,抗肿瘤,抑制视网膜和白内障病变。是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有前途的药物。

水蛭素治疗脑梗死研究文献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推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致脑梗死。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此外,某些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这些因素也可以造成脑动脉内的栓塞事件发生或原位脑动脉血栓形成。

1.朱再胜等将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A组)和阿司匹林与水蛭素联合治疗组(B组),连续用药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

结果: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单药治疗组PT、APTT明显延长,MAR明显降低,FIB无显著变化;联合治疗组PT、APTT亦显著延长,MAR、FIB明显降低;与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PT、APTT更长,MAR、FIB更低。

结论:水蛭素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改善老年患者的异常凝血状态。

讨论: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合用的B组患者较治疗前PT、APTT显著延长(p<0.01),MAR、FIB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A组相比,PT、APTT更长(p<0.01),MAR、FIB水平较低(p<0.01)。同时,在观察期间未发现患者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说明该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

本研究提示,抗凝剂水蛭素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抑制血栓的形成,为临床防治老年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2.李红燕等将收集到经头颅CT或MRl证实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单独及用阿司匹林100mg.d-1。观察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口服水蛭素每次0.32g,合用阿司匹林10Omg·d-1,共4周。观察用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服药前、后PT、FIB、PLT及APTT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服药前、后pT、FIB及PLT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PTT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红U寸APTT有影响。临床观察无一例出血现象。

结论:水蛭素与阿司匹林合用对脑梗死患者的APTT有影响。

讨论:血栓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其中包括血小板黏附聚集等血小板活化,以及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等。凝血酶可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同时也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主要启动剂之一,当血小板形成一个促凝血表面之后,就产生高浓度的凝血酶,进一步引起血栓的生成和稳定。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可使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病减少11%一20%,确认了其在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并已成为标准药物。但临床研究发现有一部分患者尽管每天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仍发生血管事件,一些学者将其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正因为存在AR,若国内有近数干万人服用阿司匹林,即使4%的患者发生AR,其数量也不可小视。目前国际上多采用阿司匹林与其他抗凝剂合用以进一步减少AR的发生。

由此可见,水蛭素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无疑是控制AR发生的有最有效途径之一。因为水蛭素是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其作用于凝血酶的非活性底物识别位点和酶活性中心位点而发挥抗凝作用,同时还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凝血酶对内皮细胞刺激,并可有效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平滑朋细胞的过度增生及血管内膜增厚。水蛭素对内源性凝血途径有影响,但对外源性凝血途径无明显影响;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凝血因子生成血栓烷A2,后者是较强的缩血管物质,可引起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不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内外源性凝血机制,故对照组治疗前后PT、FIB、PLT及APTT均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中患者的APTT有所变化,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过筛试验,其缩短可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当水蛭素与阿司匹林合用时,水蛭素主要作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而阿司匹林则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内的形成,两者合用使APTT延长,可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从而达到预防脑梗死的目的。